一家公司居然有17位副总 公募“批发”高管为哪般
證券時報消息,深圳某公募近日提拔一位女副總,引來市場熱議和同行羨慕:入司剛滿五年就被提拔,很有可能是目前最年輕的公募女副總。實際上,在行業高速發展和人才流動背景下,公募高管年輕化趨勢已越來越明顯,不少核心高管上任時年齡只有30多歲。最爲人知的是,始於2020年初、至今仍在持續的明星基金經理升任副總現象。
但幾年下來,這逐漸演變成了業內熱議的高管“批發”現象。個別基金公司加速提拔明星基金經理,副總數量目前已高達17位。在金融行業降薪的背景下,“加官進爵”是基金公司留住人才的現實做法,但有些副總可能並沒承擔實際管理工作。業內人士表示,過度增加副總會導致管理層“頭銜”,甚至還可能會造成管理層臃腫,從而公司治理效率。
公募高管年輕化趨勢明顯
“女高管在公募圈內並不少見,深圳這家公募女副總之所以引關注,在於她給人一種年輕有爲的印象。”某公募人士對記者表示,該副總加入公司的時間不算長,卻能得到重用還被提拔爲副總經理。情商高、氣質佳、有親和力、辦事幹練是她給人的直觀印象。作爲“80後”,她是目前最年輕的公募女副總之一。
實際上,在行業高速發展和人才流動背景下,公募高管年輕化趨勢已越來越明顯,不少核心高管上任時甚至只有30多歲。
數據顯示,朱雀基金董事長鄔錦明出生於1983年,2021年底上任時不過38歲;益民基金副總經理王健,出生於1984年,2022年6月上任時同樣爲38歲。東興基金原督察長王微出生於1984年,於2020年上任時更是隻有36歲。長信基金董事長、長江證券總裁劉元瑞出生於1982年,2021年初上任時也不足40歲,當時“80後”總裁出任長信基金董事長曾一度引起市場熱議。
北方某市場分析人士對記者說,公募基金行業高速發展,需要年輕有活力的管理者來推動發展。年輕高管的湧現,反映出基金公司對年輕人才的重視和培養。此外有金融人士對記者感慨,在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70後”的核心高管都不算特別多。但公募基金屬後起之秀,近年來發展迅速,不少業績突出的“80後”乃至“85後”骨幹,30多歲就當上了核心管理層。
新老人才加速迭代
公募高管年輕化的確和基金行業發展特性有關。準確來說,這是行業高速發展下新老人才加速迭代的必然結果。
“核心高管趨於年輕化是由目前行業發展現狀決定的。”天相投顧基金評價對記者表示,隨着無風險利率逐步下行以及理財產品淨值化轉變,公募行業在一段時期內仍將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並在進行專業化轉型。年輕高管往往會爲基金公司帶來一些新的發展理念,爲公司治理提供新鮮血液,使得基金公司可以應對愈加劇烈的競爭。但另一方面,目前公募基金公司存在管理人員流動現象,也導致部分基金公司中更有經驗的核心高管缺失,使得更年輕的人員走上了管理崗位。
透鏡諮詢創始人況玉清認爲,相當部分公募基金的股東是金融央企或國企,股東背景或多或少會對基金公司管理體系有影響。但與股東相比,基金公司本身的市場化程度要高很多,且職位級別越往下相關影響相對就越小。“在近年高速發展背景下,基金公司在陸續進行內部管理體系改革,提拔不少40歲以下年輕副總這一現象,應該是市場化改革的一箇關鍵突破口。40歲上下是一箇黃金年齡段,的管理者往往能在經驗、能力、精力三者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況玉清說。
“基金行業高競爭、高風險的工作狀態,對年齡較大的人來說壓力太大,或者會遇到職業瓶頸,不少人去外界尋求轉型,因此年輕人被推向高管職位。”上海市人才理論研究基地研究員對記者表示,這些提拔目的之一是爲了激勵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年齡未必大,經驗未必多,但高槓杆的行業性質決定了他們一旦踏上風口,業績大概率會較爲突出,從而被提拔爲高管。
“年輕高管的優勢是學歷高,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但可能會缺乏足夠的行業沉澱,關鍵時刻的問題把控等方面可能會不如資深高管。但無論如何,這是年輕高管寶貴的歷練機會,有助於加速成長與成熟。”說。
“加官進爵”導致
副總數量迅速攀升
與年輕化趨勢伴隨而來的,還有快速增加的公募高管(尤其是副總)數量。
概括而言,公募高管大多來自三大領域:一是市場或渠道領域;二是投研領域;三是中後臺部門。與前述出自市場崗位的女副總相比,近年來年輕的公募副總更多是出自投研部門,並形成了被廣爲人知的“投優則仕”現象。
案例是2023年3月匯豐晉信基金的“80後”明星基金經理陸彬新任公司副總經理。2022年則有明星基金經理謝治宇升任興證全球基金副總經理等案例。更早的2021年和2020年這類案例更是常見,如2021年6月明星基金經理馮明遠升任信達澳亞基金副總經理,出生於1983年的馮明遠當時是38歲;2020年易方達基金更是提拔了張坤、張清華、馮波、陳皓、胡劍5位副總經理。不難發現,主流公募新任副總多是在2019年這發展中跑出來的明星基金經理,其中不乏劉彥春(景順長城基金)、王宗合(鵬華基金)、劉格菘(廣發基金)、曲揚(前海開源基金)、鄭煜(華夏基金)等基金經理。
幾年擴容下來,個別公司副總數量迅速攀升,逐漸形成了業內熱議的副總“批發”現象。比如某家大中型公募副總已從前幾年的4位左右增加到了8位,南方某家頭部公募在加速提拔明星基金經理後,副總數量更是達到了17位。相比之下,一家近年少有提升副總的頭部公募,目前只有3位副總。
記者觀察到,明星基金經理提升副總前後,多會出現離職傳聞,提升副總後傳聞隨之消失。“升職是公募基金留人的最現實做法。”況玉清分析,近期券商等金融機構都在降薪,下屬的基金公司薪水本來就高,繼續加薪阻力會很大。個別基金公司如果缺乏員工持股等激勵機制,“加官加爵”就成了留人的策略,“這沒什麼不合理的,在企業界副總裁甚至副總裁等職位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級別、身份、成就認可方面,不在管理分工上。信息官、財務官、執行官等纔算是嚴格意義的管理分工上的高管”。
過多虛職或造成“頭銜”
升職留人雖無可厚非,但隨着“有名無實”副總數量增加,業內擔憂這是否導致管理層臃腫,進一步導致公司治理效率?
曾有多位公募行業人士對記者私下表示,某些明星基金經理掛着副總頭銜,但實際上並沒承擔相應的管理職務。“有些基金經理不懂管理,也不感興趣,甚至不喜歡和人打交道,當副總後依然是悶頭做投資。”
同時,天相投顧基金評價表示,基金公司作爲企業同樣需要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雖然部分基金經理在做投資的同時也可以做好管理工作,但更多基金經理仍屬於專業人才,或並不適合日常管理業務。不少基金公司出於對基金經理的褒獎或對於其離開的擔憂,可能會進行名義上的人事安排,但從長期來看這可能會管理效率,對公司內部文化造成不利影響。從企業經驗來看,高管層對企業管理及企業文化的塑造有着至關重要作用,會影響到公司的發展。因此基金公司應落實核心高管的治理職責,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或是更好的選擇。
況玉清認爲,從某種程度講,這種晉級對基金公司是一種無奈之舉,“晉級之後具體管理崗位需求沒那麼多,持續提拔年輕副總會不會帶來管理層臃腫,關鍵還是要看管理上的創新,尤其是業務分工,目前還需要時間去觀察”。
但認爲這與大的文化觀念有關,有合理性。他說:“各行各業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似乎被提拔爲領導才能體現出人才的價值。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增加核心管理崗位來留人的做法,不失爲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這未必會造成管理層臃腫,但會造成企業界長期以來盛行的‘頭銜’現象。”
在看來,“有名無實”高管對基金公司運轉應該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爲高管團隊的具體運轉並非按頭銜開展,而是按職能分管進行。有些高管有頭銜無分管,屬於享受待遇意義上的“虛銜”。只要掌握實權的核心高管具有足夠的經營管理能力,發揮制定戰略、整合資源、激勵團隊、把控風險等作用,就能保證公司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