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抄底为啥都爱买ETF?买了啥?
儘管今年以來行情震盪,資金卻一直在借道指數基金,包括場內的ETF、場外的聯接基金/普通指數基金等進行底部佈局,ETF規模一直保持逆勢上漲,今年以來淨流入超4千億,總規模已逼近2萬億(數據來源:Wind,2023/10/31,財聯社)。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說:“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早晚會發現的投資股票的方法,就是購買管理費用很低的指數基金。”
爲什麼資金都愛藉助ETF?他們都買了哪些ETF?
越跌越買?
資金爲什麼都愛藉助ETF?
觀察今年以來的各路市場信號,無論是“隊”借道ETF入場佈局,還是資金逆勢、境內ETF規模和數量屢創新高,透的深意都值得關注。爲什麼資金都愛藉助ETF?
一是較高勝率,歷次“市場底”之後,趨勢性的貝塔行情都不會缺席。
一旦市場底到來,伴隨着大盤的企穩回升,大指數向上突破、屢上臺階,都會迎來趨勢性的貝塔行情,以萬得全A爲例,過往五次底部反轉後上漲平均可持續2~3年,平均漲幅爲224.84%。
數據來源:Wind,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
對於投資者而言,即便對於風格與行業沒有深入研究,在風險偏好匹配的情況下,敢於在低位佈局寬基指數基金,都有望取得較爲理想的回報。
二是更強彈性,指數基金天然高倉位運作,時常成爲反彈“急先鋒”。
從基金漲幅排名來看,在今年的震盪環境中,指數基金更是成爲了當之無愧的贏家。萬得統計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今年以來收益率排名前10的基金有7只都是被動指數型基金。(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3-1-1至2023-9-30,只含主代碼,剔除2023年新發基金)
核心原因在於,指數型基金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跟蹤對應的指數,在建倉期之後都是高倉位運行。因此當所跟蹤的板塊恰好處於風口、存在趨勢性機會的時候,它就會“扶搖直上”,甚至超過很多主動管理的基金,能夠化捕捉收益。
三是風險分散,指數基金的生命力與風險控制都優於個股。
買入ETF等指數基金就相當於買入一箇指數的成分股投資組合,跟買入個股相比具有分散風險的優勢。
因爲指數所包含的成分公司是動態調整的,它總是傾向於吸收最有活力、最有影響力的公司進入成分股,並給予它們應有的成分權重;而把陷入衰退的上市公司剔除出成分股,或大幅其成分權重。在此背景之下,選擇被動型的指數基金和ETF把握中長期維度的投資趨勢,共享經濟長期發展紅利,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滬深300跟隨經濟發展上漲
尤其是在結構性行情下,牛市更不易走出,更考驗投資選股能力,“半牛半熊”、“賺了指數不賺錢”可能成爲常態。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不妨考慮投資指數基金,更有效地把握市場整體的趨勢性行情。
機構愛寬基買了哪些ETF?
盤一盤三季度的數據會發現,從場單隻ETF維度看,規模增長前五的ETF裏有四隻跟蹤的是同一個指數,這個指數並非是熱門行業或板塊,而且大家最熟悉、卻也容易忽略掉的滬深300,華夏滬深300ETF三季度淨流入約95億,前五里的另外一隻是科創50ETF,三季度淨流入264億。(以上數據來源:Choice)
從指數維度看,Q3跟蹤產品規模增加最多的前十個指數中,有7個都是寬基指數。
2023年Q3跟蹤產品規模增加最多前十指數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數據截至2023.9.30
行業、主題的熱門新聞更容易被炒作,相對應的指數ETF也就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討論,但其實寬基指數也不應該被忽略,一直以來都有個說法,機構青睞寬基、個人偏愛行業,背後的道理也比較好理解,機構一般出於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偏愛寬基ETF,個人投資者買行業ETF則偏重交易,看中細分行業能跑贏大盤的beta收益。
但是,作爲普通的投資人,其實寬基、行業能同時配置,“核心衛星”策略才能均衡把握機遇,同時也能避免波動過高。
那麼10月以來,華夏基金旗下ETF淨流入又有哪些新趨勢?
淨流入排名前五的分別是:恆生科技指數ETF、恆生互聯網ETF、科創50ETF、滬深300ETF華夏和恆生ETF,科創50ETF和滬深300ETF華夏延續了三季度淨流入的趨勢,剩下三隻跟蹤的都是港股指數。
和A股面臨的困境一樣,今年港股走勢同樣落後於全球不少,並且因爲是離岸金融市場,對於美聯儲加息、人民幣匯率波動,港股要更敏感、波動相對也更大。現在美聯儲已經連續兩次暫停加息,同時伴隨着美債利率的下行,對A股和港股來說都有利於提升風險偏好,資金也提前嗅到了信號積極加倉。
積極信號累積底部已來?
近期經濟數據企穩,政策端支撐不斷,我們已經依次見證了A股的經濟底、政策底、盈利底、估值底、情緒底,“五重底”之後,情緒的彈簧已經隨時準備向均值反彈,並且必然會在這一過程中,將積蓄的動能悉數奉還。
A股市場底部是否已經到來?現在走到什麼位置了?
從三季報來看,全A整體業績結束了持續兩年的下行態勢,上市公司“盈利底”已經得以確認。2023年三季度,全A以及全A(非金融兩油)單季度歸母淨利增速分別爲1.5%、2.1%,較二季度大幅回升9.5和13.9個百分點,迎來上行拐點。
從三季報的情況來看,企業盈利下行週期大概率結束,本輪A股持續下跌的核心矛盾之一已經逐步看到了清晰的解法。
從指數估值等來看,此前市場已較爲接近歷史底部,具備投資性價比。隨着經濟基本面復甦和市場情緒改善,A股回暖態勢有望獲得的支撐。
(來源:Wind,截至2023-11-1,注:若指數發佈日至今不滿5年/10年,則採用歷史數據,部分指數發佈日期尚短,故不展示近10年百分位數)
外部環境方面,美聯儲11月議息會議決定按兵不動,符合市場此前預期。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對美國經濟表現強勁的分析意味着美聯儲可以保持耐心,不急於重啓加息,引導經濟軟着陸纔是美聯儲的目標。對市場而言,美聯儲暫停加息有利於提振風險偏好,權益類市場或迎來修復上行的窗口期。
前段時間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定調未來金融工作發展方向,歷史數據統計顯示,A股市場短期內對金融工作會議反應均較爲積極,上證指數在會議召開後一箇月內漲幅中值約爲9%。近期政策層對地產、地方債務領域的工作方向和部署也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
從交易的層面來看,當前市場已經大致明確超跌反彈的屬性:對利多因素開始敏感,對利空因素鈍化,這是市場底部向上的重要特徵。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或許那些提前佈局的資金,正是市場的先知先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