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債市開放“大動作”:離岸市場確立境內債券的擔保品功能 債券回購境外參與主體擴圍)
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仍在加快。
1月24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佈將“債券通”北向合作(以下簡稱“北向通”)項下的人民幣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納入人民幣流動資金安排合資格抵押品名單,這是首次在離岸市場確立境內債券的擔保品功能。同日,《關於進一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回購業務的公告(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對外公佈。
上述兩項舉措將進一步增加外資投資中國債券的便利性,有利於促進和提升境外機構持債意願。市場認爲,2024年美聯儲將進入降息週期,中美利差進一步收窄,加之外資投資債市便利度提升,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券的配置需求將進一步提升。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67萬億元,相比上年末增加1.38萬億元。
激活人民幣債券的擔保品功能
“債券通”北向通於2017年7月上線,爲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開闢了新的渠道。截至2023年,北向通吸引了來自30多箇國家和地區的802家境外投資者,全球排名前100的資產管理機構中有80家已通過“債券通”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
上線後,“債券通”北向通交易量穩步增長,市場成交活躍。數據顯示,2023年“債券通”北向通全年交易量約10萬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了10倍。從債券類型來看,境外投資者主要交易債券類型爲政策性金融債、國債和同業存單。
此前,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經將離岸發行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納入人民幣流動資金安排合資格抵押品名單。在“債券通”多年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上,人民銀行支持香港方面將通過北向通託管在香港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即CMU)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納入有關名單。
這意味着已經進入境內債券市場的香港銀行,可以將其通過北向通持有的境內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質押給香港金融管理局,用以借入日間、隔夜等類型的人民幣資金,應對短期流動性需求。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這有利於激活人民幣債券的擔保品功能,爲境內債券用作全球廣泛接受的合格擔保品奠定基礎,促進境外機構的投資邏輯從“因爲收益率高值得買”轉向“因爲便利使用願意拿”,從而穩定和提高境外機構持債意願。
“這項新舉措能讓境外機構利用債券通持有的優質債券作爲香港公開市場操作的質押品,增加債券通債券的使用場景,讓債券持有人可以靈活運用債券工具作投資用途的同時,發揮流動性管理的功用。”渣打香港金融市場部主管曾繼志稱。
銀行間債券回購進一步開放
根據徵求意見稿,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基本均可參與債券回購業務,包括現有框架下的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及參加行、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以及新增的境外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信託公司。
央行表示,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和投資規模持續增長,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債券回購業務開展流動性管理的需求較爲強烈。目前,主權類機構、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能夠通過直接入市渠道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回購業務,徵求意見稿擬支持各類已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回購業務。
債券市場交易分爲現券交易、債券回購、遠期交易、債券借貸等四種方式,其中債券回購交易佔比最大。債券回購本質是以債券作爲質押品進行的融資,債券持有人將持有的債券出質,向其他機構融入資金,約定一定期限後再以事先約定的價格將該筆債券購回。
債券回購交易包括買斷式回購和質押式回購兩種,其中前者債券的所有權發生轉移,後者則沒有發生轉移。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債券回購交易規模達到1674萬億元,日均成交約6.7萬億元,但以質押式回購爲主。
接近央行的人士稱,擴大債券回購境外參與主體,既有效響應了境外機構的交易需求,也利於促進境外機構投資者更深度參與中國債券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對外開放的回購形式也充分結合並尊重了境內外機構投資者的交易習慣。根據公告,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的債券回購採用擔保品過戶的形式,這一安排與國際主流回購實踐相接軌,可有效降低境外主體參與門檻,助力推動制度型開放。
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銀行間債券回購的進一步開放,與“債券通”“互換通”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是我國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里程碑,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有助於滿足境外機構日益增長的投融資需求,以及對風險對沖管理和流動性管理工具的需要,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
外資有望繼續增持中國債券
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一部分,近年來呈現不斷加速的跡象。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於2019年4月正式開始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隨着中國債券市場的穩步開放和制度優化,中國國債分別於2020年2月和2021年10月開始納入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和富時世界國債指數,進一步爲中國國債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
在此背景下,外資流入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穩步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67萬億元,境外投資者已連續11個月淨買入我國債券,2023年全年累計淨買入量超過1.5萬億元。
華泰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繼強表示,外資對國內債券的投資力度與多箇因素有關,如中美利差、人民幣匯率、債市開放程度、稅收制度等等。當中,最相關的指標還是中美利差。
“2022年中美利差倒掛之後,外資就持續流出中國債券市場。去年10月開始,中美利差邊際回升,但依然處於倒掛狀態,而外資增持幅度卻大幅走高,甚至已經回到2021年的水平。這背後的原因主要在於匯率,即考慮了遠期鎖匯之後,外資投資中債的實際收益是高於美債的。”張繼強表示。
展望來看,2024年美聯儲將進入降息週期,中美利差進一步收窄,加之外資投資債市便利度提升,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券的配置需求將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債券有較好的投資價值和避險屬性,回報率也很穩定,境外投資者一直將其作爲重要的配置資產。”曾繼志表示。
中信證券的一份研報稱,未來支撐境外機構持續增持人民幣債券資產的積極因素更多,外資中長期或重回持續增持人民幣債券資產的趨勢。一是美聯儲在今年年中前後或逐步進入降息週期,美債長端利率下行或帶動中美利差倒掛程度逐步收斂;二是1年期的在岸美元兌人民幣遠期匯率與同期的即期匯率仍有差距;三是境內債券在外資資產配置中依舊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幣資產具有較好的投資和避險價值。中國的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持續推進,人民幣債券作爲全球少數價格穩定的金融市場,對於境外投資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從去年9月份以來,中國的人民幣債券市場已經連續四個月淨流入,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境內債券規模增加近5000億元。”央行行長潘功勝1月25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