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贷款」中信银行港股为什么一直跌

中信銀行港股爲什麼一直跌

中信銀行港股自今年1月份開始,一直處於下跌趨勢,引起投資者關注。其中一箇原因是港股市場整體表現疲軟,但更大的影響因素是市場對中信銀行盈利前景的擔憂。雖然該銀行在2019年錄得了穩定增長的利潤,但由於海外業務和貿易戰的影響,2020年的利潤前景不太明朗。

其次,中信銀行的風險管理策略也受到了關注。隨着銀行競爭的激烈,一些銀行可能會忽視風險管理,導致資產質量下降。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過去幾年一直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增加了投資者的憂慮。此外,該銀行在房地產市場中的份額也有所下降,進一步增加了風險因素。

最後,中信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儘管該銀行在2019年公佈了資本補充計劃,但投資者仍然擔心銀行面臨資本缺口的風險。如果銀行不能有效地管理資本充足率,就會影響到其未來的收益和發展。

綜上所述,中信銀行港股下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市場表現不佳、盈利前景擔憂、風險管理和資本充足率等多種因素。然而,銀行作爲金融行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對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需要密切關注銀行的運營和發展情況。

【汽車人】日股刷新歷史高點,港股爲何走出相反行情?

?

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日本股市的成功。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資本市場的作用變得愈發重要。

?

文 /《汽車人》張恆

2月22日收盤,日經225指數打破了塵封34年的記錄,收於39098點,超過了1989年的最高水平38957.44點,創下歷史新高。

自1989年日經225指數觸頂後,日本股市陷入了近20餘年的低迷。直到2012年,才重新開啓了一輪新的牛市。2023年全年大漲超過28%,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矚目。2024年以來,日經225指數繼續保持強勢,不斷刷新新高,截至2月22日,年內漲幅已達17%。

不難發現,從疫情時期開始,日本股市和香港股市的方向截然相反,從2020年至今,日本股市只有2022年是下跌的,其餘年份均實現上漲。而港股則是連跌了四年,2024年尚未轉折。同作爲亞洲最重要的兩大金融市場,爲何日股和港股出現了“蹺蹺板”效應?

資本市場 “歷史轉折點”

不妨先來簡單回顧一下兩大市場的歷史走勢。

日本股市的代表指數是日經225指數,它由日本經濟新聞社於1950年開始編制,包括日本225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日經225指數的原歷史高點是1989年12月29日的38915.87點,當時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的頂峯。之後,日本經濟和股市進入了長達20多年的低迷期,日經225指數在1992年8月18日跌破20000點,2003年4月28日跌破10000點, 2009年3月10日跌破7000點,創下1954年以來的最低點。

2012年,爲了走出低迷的經濟,日本推出了“安倍經濟學”,日本央行實施了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日本經濟和股市開始復甦。日經225指數在2013年11月25日重回15000點,2015年7月13日重回20000點,2018年1月23日重回24000點,2021年9月3日重回30000點,截至2024年2月22日,日經225指數收於39098點,刷新了1989年的記錄。

香港股市的代表指數是恆生指數,它由恆生銀行於1969年11月24日開始編制,包括香港50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恆生指數先前的高點是2007年10月30日的31638.22點,當時香港正受到全球經濟繁榮和中國經濟增長的帶動。之後,香港經濟和股市受到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恆生指數在2008年10月27日跌破12000點,2009年3月9日跌破11000點,創下2003年以來的最低點。

2009年,香港經濟和股市開始復甦。恆生指數在2009年8月28日重回20000點,2010年11月8日重回24000點,2015年4月8日重回28000點,2018年1月26日實現了33484點的歷史新高。

然而2018年成了轉折點,受中美貿易戰、香港社會動盪、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恆生指數在2018年10月11日跌破25000點,2020年3月23日跌破22000點,2021年出現了一波反彈,最高反彈至31000點,2022年10月跌破15000點,創2009年以來的最低。

2023年上半年,香港股市反彈,恆生指數在2023年3月一度重回22000點,但可惜下半年又跌回15000點。進入2024年2月,恆生指數出現了觸底的跡象,截至2024年2月22日,最新的點位是16742點。

疫情時期,分道揚鑣

研究日股和港股是否真有“蹺蹺板”效應,需要對相關性進行比較。所謂“相關性”,是指兩個市場走勢之間的關係強度和相似程度。相關性可以用相關係數來衡量,相關係數的絕對值越接近1,表示相關性越強;越接近0,表示相關性越弱。

經過對比,日本股市和香港股市的相關性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有所差異。日經225指數和恆生指數,從日線、周線和月線的角度來看,兩個市場的相關係數分別爲0.42、0.60和0.66,說明兩個市場的相關性隨着時間尺度的增加而增強,但總體上仍處於中等水平。

直觀地看,疫情和疫情之後,也就是從2020年1月開始,日經指數和恆生指數分化的情況出現了加劇。

疫情時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相關性爲0.51,說明兩個市場的長期股價走勢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強。後疫情時期(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的相關性爲0.38,說明兩個市場的長期股價走勢的相關性下降,更加分化。

疫情時期,雖然兩大市場都受到了病毒擴散的衝擊,但程度不同。日本股市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爲日本的疫情控制較好,初期經濟復甦更快。尤其是政府和央行推出了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令日本股市在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期間大幅反彈,累計漲幅超過萬點,並在當時創下了1990年以來的新高。

香港股市同期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因爲香港的疫情控制一度失控,經濟衰退更深,香港政府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導致刺激措施有限。香港股市在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間波動較大,未能突破2018年的高點。

在後疫情時期,日本的經濟增長較快,通脹壓力較小,日本央行維持了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日本股市在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期間持續上漲,連續創下了歷史新高。

香港股市同期受到的影響更爲複雜,因爲香港的經濟增長放緩,通脹壓力更大,香港央行受到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不得不收緊貨幣政策。香港股市在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期間持續下跌,繼續刷新2009年以來的新低。

從走勢分析不難看出,日本股市的轉折點在2012年的“安倍經濟學”,而港股的轉折點則從2020年疫情期間開啓。兩大市場走出了不同的趨勢,日股是長牛,而港股則是熊市。

日股12年長牛是如何練成的?

日本股市的長牛行情,受到了全球風險偏好、相對融資成本、股票相對估值等幾大因素影響。當然,不得不提的是在2012年以前,日本股市已經長期走熊了20餘年。這爲後來12年的牛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全球風險偏好上升,推動了日本股市的上漲。

隨着新冠疫情的到來,全球央行開始放水,隨着疫情逐漸結束,經濟復甦預期增強。尤其是美股受到“軟着陸”和“科技牛”的雙重利好,創下了歷史新高。美股的強勢也帶動了其他發達市場股票的上漲。日本股市與美股和歐股有很強的相關性,受到全球風險偏好的共振效應。

其次,相對融資成本下降,吸引了外資流入日本股市。

令日本股市真正“牛冠全球”的是從美聯儲加息後開始的,全球貨幣利率都隨着美元的加息水漲船高,但惟獨日元是個例外,日本央行則繼續實施超寬鬆的貨幣政策。這就變成了在全球發達市場當中,只有日元還是寬鬆的狀態。這無疑成爲了全球風險資產的好去處。尤其從2023年4月以來,日經225指數累計漲幅遠超過美股和歐股的漲幅。

日本股市的外資交易量佔比過半,外資流向對日股影響很大。2023年以來,由於日美貨幣政策的走向分化,日元匯率快速走貶。這使得日元相對於美元的融資成本下降,激發了外資對日股的配置熱情。2023年4月以來,外資對日本股市的淨買入規模創下了近十年的新高。

到了2024年,海外投資者買入節奏並無停歇。日經新聞報道顯示:今年1月,海外投資者繼續淨買入超2萬億日元的現貨日本股票。這些海外投資不僅僅是短期套利的對沖基金,也包括“以數年爲單位進行投資的亞洲、歐美養老金基金” 。

第三,股票的相對估值改善,提高了日本股市的投資回報。

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長期低於美歐股市,外資對此早已“習以爲常”。但2023年以來,日本股市的估值預期出現了積極變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巴菲特效應”,即巴菲特在2022年底宣佈其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開始投資日本五大貿易商,引發了市場對日本股市的關注和重估。

二是“交易所督導”,即日本交易所在2023年初宣佈將對上市公司進行更嚴格的監管,包括提高上市標準、加強治理要求等,以提升日本股市的質量和透明度。這些因素都有助於提升日本股市的估值水平,並增加了外資對日股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日元貶值利好日股”。

其一,提高日本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日元貶值意味着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相對降低,從而增加了需求和銷量。同時,日元貶值也使得日本企業的海外收入換算成日元后增加,提高了利潤率。這些都會反映在日本企業的股價上,尤其是那些依賴出口的製造業企業,如汽車、電子、機械等。

其二,吸引外資流入日本股市。日元貶值降低了外國投資者持有日本股票的成本,也增加了日本股票的收益預期。因此,外資會傾向於增加對日本股市的配置,推動日本股市上漲。

其三,刺激日本國內的消費和投資。日元貶值會導致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從而刺激國內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則會降低貨幣的購買力。在如此預期下,消費者和企業更願意提前消費和投資,以避免未來的成本上升。日本內需和投資的增加,也有利於日本股市的表現。

當然,日元貶值也有一些弊端,比如增加進口資源的成本、加劇貿易摩擦、削弱日本居民的國際購買力等。而且,日元貶值的效果也受到一些制約因素的影響,比如日本企業的海外生產轉移等。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下降

香港金融市場自2020年以來幾乎成爲亞洲股市當中表現墊底的存在。歸其原因包括:

第一,疫情的衝擊。新冠疫情在香港迅速傳播,影響了香港的旅遊、零售、餐飲等行業,造成大量失業和停工,導致香港經濟陷入低谷。

第二,社會動盪。自2019年下半年起,持續的社會運動削弱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三,中美貿易戰。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和科技戰,導致國際投資者信心下降,減少了在香港的持股。

第四,美聯儲加息週期延長,推高全球無風險利率,加大了資金流出港股的壓力。

香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所以在美元加息週期中,港元利息水漲船高。由於外資在香港融資的成本遠遠高於在日本的融資成本,所以風險資產自然會選擇轉移陣地。於是我們看到了港股每況愈下的成交額幾乎無法逆轉,這還是在南向資金不停“買買買”的基礎上,不然,港股的交易量將更萎靡。

汽車產業獨立的週期行情

汽車股對於港股市場和日股市場都至關重要。港股市場集中了中國的頂級車企,包括造車新勢力。而日本股市則有豐田、日產和本田等全球競爭力強的老牌車企。特別是豐田汽車,是日經225指數中權重最大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行業的週期與當地股市的週期存在着明顯差異。尤其是汽車產業近年新能源和智能化的雙重變革,令汽車業的週期在一段時間內,走出了非常獨立的行情,這在香股市場尤爲明顯。

儘管港股自2020年以來一直處於熊市,但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港股汽車板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股票,經歷了一波強勁的牛市,板塊累計漲幅約爲3.5倍。比亞迪作爲港股汽車板塊的頭號龍頭,在兩年間股價增長了約8倍;蔚來更是實現了約55倍的漲幅。這使得汽車板塊一度成爲港股市場最受關注的板塊。

然而,這種狂歡並不長久。從2021年10月開始,也就是汽車板塊上漲一年半後,開始了單邊下跌的趨勢。時至今日,之前的漲幅幾乎全部回吐,重新回到了四年前的水平。

在日本股市中,汽車股的表現也不與整體市場同步。在過去的12年裏,日本股市有10年時間處於上漲趨勢,指數從8000多點上漲到39000點。但是,隨着大盤上漲,只有豐田汽車的股價相應上漲,從每股500多日元上漲到目前的每股3521日元,市值破紀錄地來到了47.48萬億日元,跑贏指數的同時也做出了作爲第一權重股的貢獻。

而日產、本田等車企在同期股價方面表現平平,甚至出現了停滯不前及倒退的情況。例如,日產汽車連續下跌了7年,雖然在2023年有所反彈,但目前的股價仍然遠離高點;本田汽車則在過去十多年中一直處於橫盤狀態,儘管在2023年和2024年初出現了上漲,創出了歷史新高,但總體上漲幅度並不明顯。

總的來看,汽車行業的頭部效應非常明顯,比亞迪主導着港股市場,豐田汽車則是日本股市的領頭羊。其他車企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也有所表現,但長期看來對市場的貢獻並不突出。

新一輪的博弈即將開啓

「汽车金融贷款」中信银行港股为什么一直跌

《汽車人》認爲,日股創出新高以及港股的持續低迷,可以歸納出一些經驗。

日股學習美股,其定位與監管,首要目的是以投資者爲中心,回報投資者,保護中小投資者。

港股、A股更多的則是服務於上市公司,首要目的是幫助企業融資。雖然也聲稱保護投資者,但實際效果非常不佳。長期來看,定位的不同幾乎決定了一箇股票市場是否能長久健康發展。

過去數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幾年的情況就是最好的證明。

此外,匯率的變化和全球風險資本的流向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全球各個主要經濟體的利息高、融資貴時,只有日元便宜,那麼風險資產流向日本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可以認爲是“安倍經濟學”的功勞。香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意味着失去了博弈美元週期的籌碼,只能任由全球風險資本動盪。所以,無論是和美元順週期還是逆週期,其他經濟體都需要有足夠的實力和前瞻性與其博弈。

匯率、債券、地產和股市,到底應該哪個放在前面?如今日本學習美國,也把股市的地位放在前面,難道不明智嗎?

隨着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升溫,全球新一輪的貨幣週期即將開始,全球經濟的博弈也即將開啓新的篇章。毫無疑問,美元是這個遊戲的主導者,港元只是小跟班。從這一點來看,香港金融市場的沒落必然成爲歷史選擇。而日本股市,也不可能長期受益於日元匯率的貶值,也不可能長期受益於地緣政治因素帶來的避險資金流入。

無論如何,不能否認日本股市的成功。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資本市場的作用變得愈發重要。任何國家都不希望其股市受到投資者的唾棄,這點毋庸置疑。然而,監管層對於股市的定位,以及是否低估了其對經濟發展和民衆財富積累的重要性,更值得深思。【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汽車人傳媒,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发布于 2024-09-10 16:09:42
收藏
分享
海报
15
目录